<
11kzc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北宋穿越指南 > 后记九
    书院已经放暑假了,天气又热得很,二哥谢堪打算窝在家里。

    官吏今天也休沐,衙门里只剩些苦逼值班的。

    谢以勤本打算好生休息一天,结果刚拿到新一期的《大明旬报》,就赶紧坐直了仔细阅读头版头条。

    头版头条是山西官员大换血!

    湖北这边,仅仅是撤换左右布政和按察使,而且离职的三位官员并未被抓。算是比较和缓的官员调动。

    山西那边不同,从上到下换了三十多个,还全是被三法司专员给抓走的。

    洛阳禁军都出动了,直接兵发太原,在山西总兵的陪同下,从军营里带走山西都指挥使。

    谢堪趴在老爸身后,伸着脖子一起阅读:“山西出这么大的事,恐怕是因为煤炭吧?首相打算彻底掌控山西。”

    “你看后面的新任官员。”谢以勤说。

    谢堪把目光移到最后两段,顿时欣喜道:“舅舅居然迁调山西按察使!”

    谢以勤说:“我不变法也得变法了。你舅舅做了变法派,我今后只能是变法派。”

    谢衍听得清楚,连忙凑过来:“舅舅做大官了?按察使在一省官场里排第几?”

    这种幼稚的问题,也就谢衍脑子撞坏了,否则父兄都懒得接话。

    谢堪解释一番,谢衍大概给弄明白。

    看罢头版头条,又看头版次条,同样属于大新闻。

    却是《两浙商报》被查封,报社人员被抓了一大堆,罪名足足有四十多条。一起被抓的,还有浙江三司、市舶司官员。

    但浙江三司主官,只是被罢职归乡,甚至还能领退休金,估计其中掺杂着什么政治交易。

    谢以勤给儿子们分析道:“能让首相妥协,必跟军队有关。浙江三司主官能安稳退休,肯定是某些人用军队效忠来交换的。这三年来,估计他们一直在暗中谈判。否则浙江的新闻,就不是头版次条了,非得登上头版头条不可。”

    继续读报。

    谢以勤扫过标题跳着看,很快又看到重要信息——

    新修《大明律》(总计第七版)即将刊印,并于明年一月一日正式施行。

    其中《工律》修改最多,为了方便广大官民理解使用,《大明律·工律》只收录纲领性条款,更多的律令和司法解释另编为一本《工商法》。

    新编的《工商法》,汇总了从太祖、太宗朝,一直到鼎泰年间的各种工商条令。互有冲突的旧令,已在新编《工商法》中进行统一,今后只能也必须遵守新编《工商法》,不得延用更早的冲突条令来断案和经商!

    谢以勤对两个儿子说:“这三年来,首相除了悄悄收拢军权,便是在忙着做这些事情啊。新编的律法和教材,便是他们的新政纲领。”

    谢堪嘀咕道:“明年的科举,该不会用新教材吧?”

    “肯定用新教材。”谢以勤说。

    谢堪一声叹息,他有得忙碌了。

    只求新教材早点印刷,多留一些学习的时间。

    谢衍却是偷着乐,反正他要考理进士,教材再怎么进行改动,总不能把科学公式也改掉。

    谢以勤渐渐翻到报纸的科教版面,那上面果然有修改教材的信息:新教材已经印刷完毕,全国的公立学校,将在下半年统一采用新教材。

    朝廷并未强制私立学校用新教材,但科举落榜后果自负!

    报纸和电报,对大统一王朝来说太好用了,尤其是在为变法做舆论宣传的时候。

    当然,前提是变法派彻底掌握大权,否则报纸和电报会被反对派利用,那种情况肯定是舆论战无比激烈。

    现在爽了,首相直接查封影响力最大的民间报纸,明显是想让剩下的民间报纸悠着点。

    捂嘴了,却又不完全捂住,因为捂死了反而不美。

    最好是不同立场的报纸互喷,而官方报纸一直占上风,通过舆论战让官员和百姓理解为何变法。

    “相公,”老管家站在书房外,敲门说道,“钟家四郎、蔡家十一郎、杨家五郎,亲自登门邀请两位郎君去蹴鞠。着实不好当场拒绝,如今他们在偏厅喝茶等候。”

    谢以勤问:“他们去过府衙那边了吗?”

    老管家说:“不清楚。”

    谢以勤思虑一阵,说道:“告诉他们,天气炎热,我家的两位小郎中暑了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老管家退下。

    谢以勤对儿子们说:“这个暑假,你们不要外出。”

    谢堪居然还有心情开玩笑:“今年的工农商税不好收了,父亲恐怕连吏员都使唤不动,只能亲自到各处去做征税官。”

    谢以勤白了次子一眼:“这里终究是大明的疆土,他们还敢造反不成?你们留在书房温习功课,不得踏出后院一步,我去隔壁找知府聊聊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谢堪、谢衍、谢婉兄妹三人,整个暑假都被关在家里,就连他们的母亲也不再出门活动。

    只能通过报刊,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这鬼天气,怕是快四十度了,”谢堪袒露胸膛疯狂扇风,热得狗吐舌头道,“听说皇宫里有电风扇,却是不晓得何时才能普及。”

    本来在看数学书的谢衍,猛然回头,无比惊讶:“电风扇?”

    谢堪说道:“也就皇城里有,在洛阳都没普及,好像是遇到什么困难。”

    身为土木老哥,谢衍对修建水电大坝有些粗浅理解。规模小的水坝轻轻松松就能造出,但那玩意儿发电量非常有限,而稍微大点的发电水坝需要极高的建筑技术。

    极高技术,是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,目前的建筑材料就不合格!

    现在大明使用的水泥技术,还停留在18世纪末、19世纪初。

    硅酸盐水泥都还没有问世。

    而且,硅酸盐水泥在发明之初,质量极不稳定,属于一种小众产品。需要几十年时间的不断改进,才能应用于高强度需求的建筑。

    谢衍问道:“有人尝试过用煤炭来发电吗?”

    “不知道。”谢堪摇头。

    谢衍没有再问,今后慢慢打听吧。

    哥俩都热得没心情学习,躺在凉椅上打盹儿,又喊来女仆帮忙打扇。

    有女仆伺候着,谢衍又觉凉爽许多。

    这日子真好啊。

    他没有多高的道德觉悟,也没多高的人生追求。

    只是对比穿越前送外卖的日子,每天遭受平台和客户的夹板气,现在人上人的生活可舒坦得很。

    如果还没穿越,这么热的天气,自己应该在烈日下奔波吧。

    狂喝藿香正气水,中暑了都不敢去医院,稍微歇会儿就得赶紧去送餐。

    今后躺平了做一辈子的少爷,其实还蛮不错的。

    济世救民?爱谁谁!

    迷迷糊糊之间,谢衍听到小妹在抽泣,他睁眼看了看:“怎么了?”

    谢婉把报纸递来:“这些童工,比我年龄还小,他们过得好辛苦啊。”

    舆论战来了。

    谢衍接过来一看,却是皇帝下令,让十多个回京述职的官员(就是那些刚被撤职的地方大员),以及一些翰林官员和民间大儒,共同前往山西煤矿考察。

    这篇文章,就是出自一位大儒,用近乎白话文的方式写出。

    甚至还配了漫画。

    文章的女主角,是一位9岁大的煤矿老童工。

    为什么是老童工呢?

    因为她那个工作,一般是五六岁入职,干到八岁基本就退休了,九岁还在岗自然就是老工人。

    她每天凌晨4点半下矿井,接下来12个小时,一直蹲在漆黑狭窄的地下空间,在黑暗中守着操作矿井凝气阀,以保持矿井气流通畅、防止地下毒气积累。

    之所以用这么小的女童工。

    一是因为矿道狭窄,安凝气阀的地方更窄,年龄稍大的孩子都无法胜任。

    二是因为女童比男童更细心,更能孤独忍耐黑暗闭塞的环境。

    这个小女孩五岁入职,如今已经工作了四年。

    她每天半夜下井,傍晚回到地面,期间没人跟她说话,也见不到什么亮光。她甚至自己也不敢出声,害怕矿井里有冤魂索命。回到地面的那一刻最开心,会唱母亲教她的歌儿奖励自己。

    然后就是吃饭睡觉,等着下一个凌晨继续工作。

    这个女童工,只是大量煤矿童工的缩影。

    煤矿里的男童工一样凄惨,因为他们干的是体力活。

    由于多种因素相结合,此时的地下矿道挖得很窄。成年矿工,必须爬行着出入,来来回回非常耽误时间。

    因此在地下矿道运输煤炭的任务,就交给了那些几岁大的男童工。他们套着绳子,绑着皮带,拴着马具,就像是一条条拉着马车的狗,四肢爬行着运输一车车煤炭。

    如果死了,也像狗一样被扔掉。

    想着一辈子躺平做少爷的谢衍,看完这篇文章之后,三观遭受到巨大冲击。

    尤其是那几幅漫画,显然出自名家之手,只看一眼就让人心如刀割。

    文章作者还质问读者:“尔等可知,家宅里烧水煮饭,工厂中催动机器,所用煤炭分厘皆含童工之血泪?笔行至斯,不胜悲哉。你我皆父母所生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……太祖太宗若知,当如何耶?”

    二哥谢堪不知何时醒来,拿过报纸一看,嘿嘿笑道:“要打笔仗了。”

    谢衍问道:“这个刊载文章的《易报》,又是什么报纸?似乎不像官方刊物,但父亲又一直在订阅。”

    谢堪解释说:“《易报》是一群老学究创办的,刚开始只登载易学研究文章,也捎带着刊登一些诗词话本。不晓得从何时起,开始抨击工厂和蒸汽机,竟然因此销量大涨,渐渐就变成现在的样子。他们怀念太祖、太宗朝,认为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完美的,人人安居乐业,没有恁多苦难,就连不识字的小民也道德高尚。”

    谢衍挠挠头。

    用这种报纸拉开舆论战序幕,朝堂里面那些掌权者,究竟是守旧派还是变法派?